摘要: 我国高校移动图书馆的 APP服务在标识性体现、功能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,可通过在 APP开发中体现图书馆文化与特色、增加服务功能、提供知识咨询等读者需求的服务途径来实现高校移动图书馆APP的功能优化与拓展。
一、前言
由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,人们目前偏向采用移动终端进行阅读,如通过智能手机、电子阅读软件、平板电脑、电子阅读器等方式进行阅读。截至2017年年底,全球移动用户突破50亿,占总人口的2/3。而在数据存储云端化、便捷化,线上互动方式多样化的趋势下,基于各手机相应系统(如IOS、Android),集实时、便利等优势为一体,以点开即用、媲美电脑、丰富用户使用体验、注重用户需求等为特长的手机移动软件 (Application,简称 APP)开始受到各界关注,实现了蓬勃发展。移动图书馆属于手机移动软件的一种,它旨在满足用户及时获取信息的需求,用各类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多样化的互动形式来丰富用户体验,实现突破时空限制,为人们及时获取各类信息制造便利。
APP近几年依托互联网良好发展的形式,借助云计算、大数据等各类技术的支持,实现了快速发展。APP开发情况呈现上市基数大、数量增长较快的趋势。截至2017年,我国市场上可检测到的APP共有400万款。如今,APP已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,并以其快速、便利、互动性强等特点在知识互动、信息获取领域得到广泛运用。APP已成为移动图书馆最适用的服务载体,针对移动图书馆APP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。
二、移动图书馆APP发展现状
本次研究重点关注国内移动图书馆APP的建设情况。此次研究,将研究范围限制在国内市场的基础上,并将其分为两大类,其一为以IOS系统发展的App Store、Google Play,其二为以Android系统为依托的各类安卓市场,如360等。之后,以“图书馆”为关键词搜索相关移动图书馆APP,搜索发现,国内共有596所图书馆研发了移动图书馆APP,分为4类:第一类为高校图书馆衍生移动APP,共有478所;第二类为公共图书馆研发移动APP,共有98所;第三类为科研图书馆建设移动APP,共有13所;第四类其他类型,如厂矿、企业图书馆自建移动APP,共有7所。
三、移动图书馆APP开发存在的问题
(一)图书馆跨平台性较差,IOS和Android依然是最常用的平台
通过对这两个平台现有的移动图书馆APP进行了调查,我们发现移动APP实现跨平台的有4个,分别为书生移动图书馆、移动图书馆、超星数字图书馆、超星移动图书馆。占总数的21.1%;超过70%的图书馆应用仅处于单一平台应用阶段。
(二)高校移动图书馆之间合作性最弱,公共图书馆之间合作性较强
目前,我国移动图书馆APP主要呈现三种建设趋势:第一种为自主研发建设模式;第二种为合作联盟共赢模式;第三种为第三方开发模式。采用自主研发建设模式的APP最多(华中大、吉大、国图和上图4个),合作联盟式次之(阅阅、移动、超星3个),第三方开发模式的最少(360和安卓2个)。
高校图书馆APP中,无论是自主研发建设,还是合作联盟共赢,都仅在较小区域适用,如校园;而若想实现区域内的合作共赢,大多数还是采用的自主研发与和科技公司合作的模式;但与供应商合作的,只适用于本馆;第三方系统虽然集成了若干移动图书馆,但系统内各移动图书馆之间仍是独立的。这些表明:由高校自主开发的移动图书馆较为独立,公共图书馆之间互动性最强,由第三方开发的移动图书APP也缺乏不同资源数据库之间的互动交流,它们都存在不足。
(三)现有服务无法展现各大图书馆的特色
移动图书馆APP的服务功能目前有书目检索、读者服务、图书馆信息、分管导航、个人中心、二维码扫描、借书还书信息、相关时事发布、当地热点图书导入、点击收藏喜爱或感兴趣的图书、续费通知或到期提示、提前借阅图书等。
在这些服务中,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占据主要市场份额,但作为数字图书的延伸,移动图书馆APP在具备基本服务功能的同时,需涉及更多功能,如馆际互借、文献传递、全文阅读等。同时,学界较为关注的许多服务功能也较少实现,如预约借书、电子书借阅服务、有声读物、RSS聚合、视频点播、参考咨询服务、室内定位等。
(四)现有移动图书馆的资源集成性较差,但第三方机构的参与有利于增强资源集成性
数字图书馆资源来源一般包括三种,即馆藏资源、网络信息资源、购置的数据库资源。因此,可通过三种资源的拥有与获取程度来反映移动图书馆APP的集成性。
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,我以分层教学的方式展开知识教学活动,关注了学习主体之间的差异,促进了作为生态主体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。
馆藏资源拥有率接近80%,网络资源获取率为44.4%,所有图书馆APP都不能获取数据库资源。深入分析原因后发现,一方面360和安卓为第三方机构开发,另一方面,超星的馆藏资源来源于各图书馆,而其网上资源来源于自身集成。因此,真正能提供网络资源的移动图书馆APP只有国图。
(五)服务利用效果不理想
所谓服务利用性,在本文中是指图书馆APP访问权限对服务利用的影响程度。由上文的调查可知,移动图书馆APP的主要服务功能是馆藏查询和个人中心,所以下文将着重对它们的访问权限进行调查。
研制的柴油氧化安定性评定仪采用的基本原理是:将油品样品分别注入参比和检测双通道检测池,油样注满后采用热电制冷方式对参比池和检测池同时制冷,试验过程中实时监测参比池和检测池中的油样温度,在上位机同步绘制“温度-电容”曲线,并记录低温指标数据。
馆藏查询的可访问率与不可访问率表面上几乎持平,甚至前者略大于后者。但是考虑到阅阅、移动和超星共集成了700多家图书馆,远超过收集到的数据所集成的数量,实际上很多图书馆APP需通过登录认证后,才可利用其馆藏查询服务。
四、针对移动图书馆APP问题的解决方案
(一)明确APP采取第三方开发模式
目前我国采用合作联盟模式的APP中,有的选择与图书馆管理系统供应商合作,如超星和移动;有的选择与科技公司合作,如阅阅。移动图书馆APP服务的主导者除了图书馆之外,还有第三方,如360和超星。图书馆原来的类型划分也可以分为国家图书馆、公共图书馆、高校图书馆。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APP既有自主建设模式,也有合作联盟模式;第三方图书馆APP则由科技公司开发。
高校图书馆APP中,无论是自主建设,还是合作建设,都只能适用于本校;公共图书馆APP中,自主建设以及与科技公司合作的可适用于区域内若干图书馆,但与供应商合作的,只适用于本馆(原因是图书馆多单独与供应商合作,而不是联合起来合作);第三方系统虽然集成了若干移动图书馆,但系统内各移动图书馆之间仍是独立的。
读书方法不对头,读得再多也是消化不良,无以致用。书或许是好书,可惜读书的人只带了眼睛没带上大脑(或者大脑容量不足),再好的书也是耳边风一般,什么痕迹也没留下。这种情况在所谓的“读书人”当中并不鲜见。比如,当年高考还是千军万马过“独木桥”的时候,不乏这样的学生:每天起早摸黑苦读狠读教科书,拿起书本可以倒背如流,答起试卷却无从下手或离题万里。众多的事实表明,读书是讲究方法的,没有好的方法,书籍中的营养不会自动跑进你的大脑。刘向说:“书犹药也,善读之可以医愚。”读书,需要的是“善读”。陶行知也说过:“用活书,活用书,用书活。”而没有方法的“死读书,读死书”,只会把人读成毫无实际能力的书呆子。
(二)APP将以资源集成性作为其核心竞争力
基于我国现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集成性较差的问题,我们愿将“资源集成性”作为我们APP的一个核心竞争力。
数字图书馆通俗理解,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,即馆藏资源、网络信息资源、购置的数据库资源。从现状分析来看:馆藏资源拥有率近80%,网络资源获取率为44.4%,所有图书馆APP都不能获取数据库资源。深入分析原因后发现,一方面360和安卓为第三方机构开发,另一方面,超星的馆藏资源来源于各图书馆,而其网上资源来源于自身的集成。因此,真正可以为图书馆提供网络服务功能的只有国图。以上可以说明:当今现有的图书馆资源集成性较差,但第三方机构的参与有助于增强资源集成性。
(三)APP服务个性化,以人为本,服务第一
用户体验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纯主观感受,但是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来讲,其用户体验的共性能够经由良好设计实验来认识到。而APP的使用权在用户手中,用户直接决定了APP的下载量以及使用量。因此,一个移动图书馆APP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吸引用户,并且让用户有信赖感,产生用户黏性。所以,用户的使用感受才是第一要素。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个性化的需求,才是移动图书馆APP的主要任务,而不是采取生硬的统一流水线模式。
(四)移动端应与PC端保持一致
在我国,移动图书馆APP比较多地将重心放在了移动资源的阅读上面,缺点是没有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服务有机结合,不能相辅相成,读者很难使用APP查询服务的状态,不能更快、更便捷地达到使用目的。因此,如何加强移动图书馆APP与图书管理系统的结合是当前问题的关键点,如果能得以突破,将会使服务更加优质。
(五)与智能终端紧密相连
许多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等终端一般都具有照相摄像、GPS模块、存储等功能,为大家带来了更便捷、更智能的现代化服务,使生活更加智能化。例如,用户可以使用GPS模块进行交通导引,以便查找最近的图书馆服务。用户还可以利用照相功能通过扫码借阅图书,十分快捷高效。
总而言之,米维信息认为移动图书馆APP建设需要更好的优化,为莘莘学子提供更好、更高效的阅读体验。